形态描述
形态 雄性成鸟(繁殖羽):头顶及后颈上部黑褐色,各羽先端淡棕色;自眼后有一宽阔的翠绿色纵纹延伸至后颈下部,左右两纹在此几相合并;黑褐和翠绿二色间,隔以白色狭纹;翠绿色带斑间在后颈基部正中处,有一个三角形的大黑斑;带斑的下方在近颈基处的左右两侧,还有一宽阔黑纹,向颈侧下方延伸;颏、喉及前颈上部均黑褐色;自眼周有一黑色纵纹,下达至喉;头和颈的两侧大都棕白色,前后贯以前面所述的两条黑纹,这两条黑纹均镶以白边,它们的黑色因与颈侧棕白的底色相衬,所以特别明显。上背和两胁均蓝灰色,而密杂以黑褐色波状细形横斑;下背以至尾上覆羽暗褐色,各羽边缘较淡,在尾上覆羽尤其是这样;尾羽浓褐色,有细狭的棕白色边缘。内侧肩羽形较细长,其外羽片绒黑色,而有棕红色宽边,内羽片棕白色,形成了黑、棕、白三色相间的狭长纵纹,极为夺目;外侧肩羽的内羽片大都棕红色,外羽片与上背同色;翅上覆羽暗褐,大覆羽具有棕色宽斑,次级飞羽上的翼镜为金属铜绿色,后面转为黑色,再后白色,而前面则缘以大覆羽的棕色端,其余飞羽大多暗褐色,只初级飞羽的先端较黑,外侧三级飞羽的外羽片边缘绒黑色,黑边还镶以棕色狭缘。胸淡棕,满布以深褐色点滴状斑;腹纯白色,尾下覆羽黑褐色,居中者端部棕白,两侧者的外侧边缘浓棕色:下胸两侧具一白色宽阔横斑;下胁之后亦有一条白色宽斑;腋羽纯白色。
雌性成鸟(繁殖羽):上体自额至尾大都暗褐色,各羽边缘稍淡;头顶褐色较浓近黑色,密杂以棕色羽端;外侧尾羽的内侧边缘近白色;两翅与雄者相似,但翼镜较小,而铜绿色的辉亮亦差;头和颈的两侧白色,而杂以暗褐色细纹;颏棕白色;喉与前颈纯白色;眼先在嘴基处有一棕白色椭圆斑;眼后上方还有一条同色的眉纹;胸与雄鸭相似,但点斑较少:腹亦白色,下腹中央微具淡褐色粗斑;两胁暗褐色,各羽边缘浅棕色,向后变白色;尾下覆羽白色而具有褐色轴纹。
虹膜棕色,或稍带褐色;嘴黑色;跗蹠石板蓝色,爪青黑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437 约418 37 206.5 92.7 33.8
(360-520) (402-431) (35-39) (201-212) (81-103) (31-35)
♀♀(10) 约413 413 36 198.3 84.9 31.8
(402-505) (378-423) (35-39) (192--207) (69-97) (30-33)
彩 色 羽 毛 的 种 类
1.红小弯(又称红鸭弓子):着生于肩部,即内侧肩羽。
特征:羽形细长为弓形,长约13厘米,羽端尖形。内羽片黑色,并具宽阔的栗红色边缘,外羽片呈乳白色,组成了棕红、白、黑三色相间的纵纹,羽基淡褐色。每侧约生长6枚,但仅有3-4枚色彩鲜艳。
2.蓝花毛:着生于肩部外侧,即外侧肩羽。
特征:羽片较宽,长约9厘米,呈蓝灰色而密杂以虫蠹状细斑纹;内侧边缘棕红色,羽基淡褐色。每侧约生长5枚。
3.珍珠毛(又称珍珠点子毛):着生于胸部,即胸羽。
特征:羽片短小,略似扇形,羽片呈浅棕色,羽片的中部近端有一个黑褐色的圆点。
4.灰银边毛:着生于两胁上及尾基两侧。
特征:羽短,若扇状,具黑褐色与灰色间隔的波状细斑,羽端或羽端近处贯以宽阔的银灰色横斑,极为显著。
5.花脸鸭翠:是翅上的次级飞羽,即组成翼镜的羽毛。
特征:翼镜较小,内羽片暗褐色,外羽片铜绿色,羽端具白色宽斑。
6.鸭膀子:同绿头鸭。
雌性成鸟(繁殖羽):上体自额至尾大都暗褐色,各羽边缘稍淡;头顶褐色较浓近黑色,密杂以棕色羽端;外侧尾羽的内侧边缘近白色;两翅与雄者相似,但翼镜较小,而铜绿色的辉亮亦差;头和颈的两侧白色,而杂以暗褐色细纹;颏棕白色;喉与前颈纯白色;眼先在嘴基处有一棕白色椭圆斑;眼后上方还有一条同色的眉纹;胸与雄鸭相似,但点斑较少:腹亦白色,下腹中央微具淡褐色粗斑;两胁暗褐色,各羽边缘浅棕色,向后变白色;尾下覆羽白色而具有褐色轴纹。
虹膜棕色,或稍带褐色;嘴黑色;跗蹠石板蓝色,爪青黑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437 约418 37 206.5 92.7 33.8
(360-520) (402-431) (35-39) (201-212) (81-103) (31-35)
♀♀(10) 约413 413 36 198.3 84.9 31.8
(402-505) (378-423) (35-39) (192--207) (69-97) (30-33)
彩 色 羽 毛 的 种 类
1.红小弯(又称红鸭弓子):着生于肩部,即内侧肩羽。
特征:羽形细长为弓形,长约13厘米,羽端尖形。内羽片黑色,并具宽阔的栗红色边缘,外羽片呈乳白色,组成了棕红、白、黑三色相间的纵纹,羽基淡褐色。每侧约生长6枚,但仅有3-4枚色彩鲜艳。
2.蓝花毛:着生于肩部外侧,即外侧肩羽。
特征:羽片较宽,长约9厘米,呈蓝灰色而密杂以虫蠹状细斑纹;内侧边缘棕红色,羽基淡褐色。每侧约生长5枚。
3.珍珠毛(又称珍珠点子毛):着生于胸部,即胸羽。
特征:羽片短小,略似扇形,羽片呈浅棕色,羽片的中部近端有一个黑褐色的圆点。
4.灰银边毛:着生于两胁上及尾基两侧。
特征:羽短,若扇状,具黑褐色与灰色间隔的波状细斑,羽端或羽端近处贯以宽阔的银灰色横斑,极为显著。
5.花脸鸭翠:是翅上的次级飞羽,即组成翼镜的羽毛。
特征:翼镜较小,内羽片暗褐色,外羽片铜绿色,羽端具白色宽斑。
6.鸭膀子:同绿头鸭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体形较绿翅鸭略大些,而较针尾鸭小。雄鸟羽色翠丽,头和颈上下均黑褐,两侧棕白色,在两眼下面和颈部基处各贯以黑纹;上体褐色,翼镜大都为金属铜绿色;下体白色,胸部散有黑斑如点滴状;尾下覆羽黑褐。雌鸭较雄鸭稍小,头顶及背面暗褐,头无黑纹,但两翅上有与雄鸭相似的翼镜;下体与雄鸭相似,但尾下覆羽并非黑色,而是白
色。
色。
生境信息
花脸鸭在我国东部,每年9-10月间南迁,3月中旬至4月间北返,越冬主要在长江流域及我国东南部。在长江流域,据关贯勋等(1963)的调查,花脸鸭在11月中旬以后逐渐增加,数量高潮出现在12月至3月初,随后逐渐减少,至4月底几乎全部北返。在洞庭湖和波阳湖花脸鸭的数量最多,约占水鸭总数的25%。可见它也是国内常见的一种水禽。在越冬区各种类型的内陆河川、湖泊等,都常见它们出没其间。常聚成小群,白天与其他野鸭在水草浮漂的水面上混集休息;夜晚飞往田野、沟渠或河湖的浅水处找吃。叫声洪亮,常迅速地二声一度地连续着叫“mog, mog”。
据寿振黄(1936)在河北省的调查,此鸭吃四种不同的植物种子、田螺及一些绿色植物性物质。我们在河北省白洋淀于1958年12月间剖验4只花脸鸭的胃,其中轮叶藻占食物总量的37.8,豆螺壳占30%,柳叶藻2%,菱角2%,各种草籽7.7%,半消化的杂草占1.5%,余为半消化物。可见花脸鸭的食料种类是比较广泛的。关贯勋等(1963)在洞庭湖一带剖验过鸭类的胃和嗉囊,发现它们所吃的,有的以稻谷为主,有的也兼吃谷粒和其他植物质。
此鸭繁殖不在国内。迁徙时群集很大,有时多达1,000-2,000只。
据寿振黄(1936)在河北省的调查,此鸭吃四种不同的植物种子、田螺及一些绿色植物性物质。我们在河北省白洋淀于1958年12月间剖验4只花脸鸭的胃,其中轮叶藻占食物总量的37.8,豆螺壳占30%,柳叶藻2%,菱角2%,各种草籽7.7%,半消化的杂草占1.5%,余为半消化物。可见花脸鸭的食料种类是比较广泛的。关贯勋等(1963)在洞庭湖一带剖验过鸭类的胃和嗉囊,发现它们所吃的,有的以稻谷为主,有的也兼吃谷粒和其他植物质。
此鸭繁殖不在国内。迁徙时群集很大,有时多达1,000-2,000只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遍布我国东部全境。在东北和华北为旅鸟和罕见冬候鸟;自山东,南抵云南、广东及海南岛为冬候鸟;在台湾为迷鸟
经济意义
花脸鸭秋时向南迁来我国,是冬季主要狩猎对象之一。在长江流域一带,每年狩猎量是可观的。
雄鸟羽色华丽。在江苏太湖地区,猎民设扳网,活捉此鸭(狩猎法见总论)。花脸鸭还有不少彩色羽毛,如肩羽、次级飞羽、胸羽、胁羽等(详见附录一),可供饰羽用。
此鸭在迁徙及越冬期中,食性以植物质为主,有时还吃一些农田中遗下的谷物,但一般说来,对没有收获的农作物并不为害,或为害极轻微,并不严重。
雄鸟羽色华丽。在江苏太湖地区,猎民设扳网,活捉此鸭(狩猎法见总论)。花脸鸭还有不少彩色羽毛,如肩羽、次级飞羽、胸羽、胁羽等(详见附录一),可供饰羽用。
此鸭在迁徙及越冬期中,食性以植物质为主,有时还吃一些农田中遗下的谷物,但一般说来,对没有收获的农作物并不为害,或为害极轻微,并不严重。
引证信息
Anas formosa Georgi, 1775, Demerk. Reise Russ. Reichs 1:168(模式产地:西伯利E的贝加尔湖)。